2025-05-06 15:49:55 来源:人人学历网
2025年高职单招《语文(中职)》每日一练试题05月06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作者用以劝诫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之覆辙。
答 案:错
解 析:《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概括、提要必须符合原文的意思,不能遗漏、重复内容,不能曲解走样,更不能断章取义。
答 案:对
单选题
1、对本词的鉴赏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 案:C
解 析:“借赵王……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表述错误。此处以廉颇自况,一是表明决心,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被起用,则当仁不让,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2、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答 案:B
解 析:A项,“绵薄之力”是谦辞,用于形容自己对他人的帮助,此处应把“尽一点绵薄之力”改为“建言献策”;C项,98岁已接近百岁,此处的祝福语不恰当,应改为“寿比南山”;D项,“敬告”应改为“垂询”。
填空题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答 案: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致橡树》的作者是()原名(),中国当代()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品有《()》《()》。诗中作者否定了()种(__,___,___,)世俗的爱情观,作者理想中的爱情是()()()()。橡树象征着()木棉象征着()
答 案:舒婷;龚佩瑜;朦胧诗派;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3;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共同的伟岸和高尚;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刚硬不阿的男性之美;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
写作题
1、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成立了“汉韵”社团。请拟一份加入该社团的申请书。要求:300字左右;申请书各要素齐全。
答 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起初或许只是一杯淡淡的水酒,但如果让岁月来将它细细酿造,这杯水酒会愈发香醇。生活中有一些事起初看似无味,然而当岁月渐行渐远,再度回想,它却能让人感受到无尽的诗意。 请以“生活中的诗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明确,文体自选,细节描写生动;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答 案:【优秀范文】 寻找诗意 生活中不是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发现诗意的眼睛。在作家的笔下,生活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季美林笔下的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朱自清笔下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巴金笔下的阳光“温柔地对着每个人微笑”。 我终于在乡间找到了作家笔下那诗意的生活。 冬日的早晨,我来到奶奶家的篱笆园。雪白雪白的屋顶上炊烟袅袅,四周静悄悄的。在一片雪白中,我看到了东篱角的一棵蜡梅。几年前的那个清晨,奶奶亲手栽上了这棵蜡梅,还记得我曾那样天真地问:“为何不栽在中间呢?这样不是更好看吗?”只识得几个字的奶奶却说:“风口上的梅花更艳。”我当时只记下了那花香,如今再看,竟感觉到了几分“墙角数枝梅”的意境。 乡间的诗意不止这些,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就是最好的证明。油菜花开的时节正是农民辛苦劳作的时节。年幼时,我曾在奶奶劳作时,奔跑在油菜花田的小径上,追逐黄蝴蝶,忘却了归路。当时只是奇怪,油菜花的茎分明是绿色的,可为何入目的却只有满眼的黄,让蝴蝶多了藏身之处?如今,我已不记得最终是否捉到了黄蝴蝶,但细细回味,却能体会到《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欢乐场面了。 乡间的茶苦得很!农民可不会细心地品茶道、赏茶趣!农民喝茶只是单纯用来解渴提神的,也就只是在杯子里放上些零碎的茶叶,热水一烫就罢了。但这未尝不是一种诗意,回想农民大口喝茶解渴的场面,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苏轼的那句“日高人渴漫思茶”。 乡间的诗意确实比城市中多,毕竟太耀眼的城市不适合看星星,太浮华的气息不适合谈诗意。但城市依旧有些许美好存在于喧嚣人海中,只是这美好不及乡间意趣动我心。我顿悟,诗意或许不用去寻找,心中有诗意,生活便处处都是诗意。
简答题
1、以第①段中关于声音的联想为例,简要说说作者意识流动的线索及其根据
答 案:意识流动的线索:火车的噪音—歌曲乐音—广州凉棚下瓷板发出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咏叹调一京剧锣鼓的噪音。意识流动的根据:上述词语内在的逻辑语义串联递接,赋予了语言文字条理性和有序性,显示了意识流动时相似、相近、相关联想的形象思维特征。
2、小说以“炊烟芬芳”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一谈。
答 案:①炊烟升起代表村民们在做年糕,家家有散发“芬芳”的炊烟象征着苏区百姓能过上祥和的春节;②方志敏通过观察炊烟是否升起来判断村民家里的情况,表现了他睿智、关心百姓、工作细致的特点;③李三老汉家从没有炊烟到最后升起炊烟,前后照应,“炊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④小说紧扣“炊烟”叙事、表现人物,使内容紧凑,有利于集中表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