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生物》每日一练试题05月17日

2025-05-17 16:46:37 来源:人人学历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5年高职单招《生物》每日一练试题05月17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下图为玉米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①所处时期为减数分裂I
  • B:细胞②中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
  • C:细胞③与花粉粒中染色体数目相同
  • D:细胞④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答 案:B

解 析: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化。细胞①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正确;细胞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而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错误;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数目已经减半,与花粉粒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C正确;细胞④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存在同源染色体,D正确。

2、真核细胞贮存和复制遗传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 A:核糖体
  • B:内质网
  • C:细胞核
  • D:线粒体

答 案:C

多选题

1、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基因剂量补偿效应的有()(多选)。  

  • A:雄性果蝇X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录量加倍
  • B:四倍体番茄的维生素C含量比二倍体的几乎增加一倍
  • C:雌性秀丽隐杆线虫每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录量减半

答 案:AC

2、结合本文信息分析,以下过程合理的是()。  

  • A:大肠杆菌通过ABC外向转运蛋白分泌蛋白质
  • B:植物细胞通过ABC内向转运蛋白吸收
  • C:动物细胞通过ABC内向转运蛋白吸收氨基酸
  • D:动物细胞通过ABC外向转运蛋白排出Cl-

答 案:ABD

主观题

1、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下图左侧为果蝇体细胞内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右侧是X、Y染色体放大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所示果蝇的性别是(),该细胞中有()对同源染色体,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运用()法(研究方法),将白眼基因与图中()染色体联系起来,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若一对等位基因(A、a)位于1、2号染色体上,则这个群体中关于该等位基因有()种基因型;若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上,则这个群体中雄性个体关于该等位基因有()种基因型。 (3)若B、b仅位于X染色体上,分别控制果蝇眼睛的红色和白色,A、a分别控制果蝇翅的长翅和短翅,则短翅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其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是(),在产生配子时,遵循的遗传规律是()。  

答 案:(1)雄性;4;假说一演绎;X (2)3;4 (3)aaXbY;aXb和aY;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桉树叶中含有大量挥发性物质,具有良好的杀虫、抗菌等作用,但其挥发油能够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研究人员以蚕豆为材料,探究桉叶挥发油是否通过干扰其他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进而发挥抑制作用。 (1)将不同体积的桉叶挥发油均匀涂抹在蚕豆种子培养瓶的瓶盖上,72小时后,测定根长,结果如图1所示,分析可知,桉叶挥发油显著抑制蚕豆根生长,判断依据是()。 (2)为寻找桉叶挥发油抑制蚕豆根生长的原因,研究人员取每组蚕豆根尖分生区,进行解离、()和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情况,其中,处于()期的细胞数目最多,该时期细胞主要进行()。 (3)研究者观察到实验组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断裂、染色体桥等情况,显微照片如图2所示。据此判断,桉叶挥发油能干扰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2中C显示影响的是有丝分裂的()期。 (4)研究发现,桉叶挥发油还可通过破坏()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被正常牵引,使分裂被阻滞,从而抑制蚕豆根的生长。  

答 案:(1)实验组根长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随着桉叶挥发油体积的增加,蚕豆根长逐渐变短 (2)漂洗、染色;间;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后 (4)纺锤丝

填空题

1、酸菜是利用乳酸菌发酵得到的一种传统食品。自然发酵条件下,杂菌较多,酸菜品质变动较大。为提高酸菜品质及稳定性,研究者在自然发酵条件下添加一定量的干酪乳酸菌进行酸菜发酵(即人工发酵),并将这两种发酵方法进行比较。请回答问题: (1)酸菜发酵过程中,需保持()(填“有氧”或“无氧”)条件,白菜中的糖类物质在乳酸菌所产酶的作用下,可被分解为和()[H],再转化为乳酸。 (2)酸度和亚硝酸盐含量是评价酸菜品质的重要指标。研究者检测两种发酵方法的pH和亚硝酸盐含量,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①据图1可知,发酵初期,人工发酵的pH比自然发酵的下降更(),原因是() ②某些杂菌会产生亚硝酸盐。综合图1、图2分析,人工发酵中亚硝酸盐含量未出现明显峰值,其主要原因是发酵初期形成的()环境抑制了杂菌生长。 ③食品安全标准规定,酱腌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不超过20mg/kg。据此,食用自然发酵酸菜的安全时间为()天及之后,而人工发酵酸菜不受发酵天数限制。 (3)除酸度、亚硝酸盐含量外,评价酸菜品质的指标还有()

答 案:(1)无氧  丙酮酸(2)①快  人工发酵添加的干酪乳酸菌快速繁 殖,产生了大量乳酸  ②酸性  ③9(3)颜色、味道、气味、脆度、营养价值等(合理即可)

2、带鱼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富含优质蛋白,随意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还会污染环境。利用木瓜蛋白酶处理,可以变废为宝。 (1)木瓜蛋白酶可将下脚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但不能进一步将多肽分解为氨基酸,说明酶具有()性。 (2)为确定木瓜蛋白酶的最适用量和最适pH,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 据图分析,木瓜蛋白酶添加量相对值应为()%,pH应为(),偏酸、偏碱使酶解度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3)若要探究木瓜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实验的基本思路是()

答 案:(1)专一 (2)0.020  6.5  酶的空间结构改变,活性降低 (3)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分别测定木瓜蛋白酶对下脚料中蛋白质的分解程度

简答题

1、请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在生命起源之初,地球上可能存在一个RNA世界。在原始生命中,RNA既承担着遗传信息载体的功能,又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 现有很多证据支持“RNA世界论”的观点。例如,RNA能自我复制,满足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的要求;RNA既可作为核糖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作为DNA与蛋白质之间的信息纽带;科学家在原生动物四膜虫等生物中发现了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后,又陆续发现在蛋白质合成过程和mRNA的加工过程中均有核酶参与。 蛋白质有更复杂的氨基酸序列,更多样的空间结构,催化特定的底物发生化学反应,而RNA在催化反应的多样性及效率上均不如蛋白质。所以,RNA的催化功能逐渐被蛋白质代替。 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突变。RNA还能发生自身催化的水解反应,不易产生更长的多核苷酸链,携带的遗传信息量有限。所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逐渐被DNA代替。现今的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为遗传物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DNA不含碱基U。研究发现,碱基C容易自发脱氨基而转变为U,若DNA含碱基U,与DNA复制相关的“修复系统”就无法区分并切除突变而来的U,导致DNA携带遗传信息的准确性降低。 地球生命共同传承着几十亿年来原始RNA演绎的生命之树,生命演化之初的RNA世界已转变为当今由RNA、D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生命世界。 (1)核酶的化学本质是() (2)RNA病毒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的排列顺序中。 (3)在“RNA世界”以后的亿万年进化过程中,RNA作为()的功能分别被蛋白质和DNA代替。 (4)在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是:与RNA相比,DNA分子() a.结构简单b.碱基种类多c.结构相对稳定d.复制的准确性高 (5)有人认为“生命都是一家”。结合上文,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 案:(1)RNA (2)碱基(核糖核苷酸) (3)酶和遗传物质 (4)cd (5)不认同;有的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有的生物以RNA作为遗传物质认同;所有生物均以核酸作为遗传物质

2、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的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在红细胞中增殖,导致红细胞被破坏。患者表现为贫血、脾肿大、消化系统炎症、支气管炎及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疟疾发病率较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也较高。该突变基因引起血红蛋白β链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当血液中氧浓度低于正常值时,红细胞由两面凹的圆盘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容易破裂引起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当突变基因纯合时会导致镰状细胞贫血,而杂合子则没有严重的临床症状。 为什么疟疾流行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较高?1949年,英国医生安东尼·艾利森推测杂合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疟疾,并调查了某热带地区290位儿童的疟疾发病率,结果如下表。 在另一项针对成年男性的实验中,30位参与者自愿让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咬。结果发现,15位无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有14位患疟疾;15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仅有2位患疟疾。 上述事实或许可以解释:尽管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会因贫血患者的死亡而逐渐下降,但在疟疾高发区仍有较高的频率。 (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诱发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因素。 (2)概括上文中“某热带地区儿童疟疾发病率”的调查结果:() (3)疟疾流行区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高,请从进化的角度阐明原因:() (4)以上实例说明,基因突变是有害还是有利,与()有关。  

答 案:(1)替换  生物 (2)杂合子患疟疾的比例远低于无基因突变的 纯合子 (3)杂合子不容易患疟疾,在疟疾高发地区,杂合子的生存机会比无突变基因的纯合子大,因而有更多的机会将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传给 后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备考交流
单招真题交流3群
扫一扫或点击二维码入群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