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生物》每日一练试题05月18日

2025-05-18 17:26:21 来源:人人学历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5年高职单招《生物》每日一练试题05月18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用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不包括细胞壁的植物细胞)体积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可能是某种植物的根尖分生区细胞
  • B:曲线AB段表明细胞液浓度正在逐渐减小
  • C:曲线BD段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细胞液
  • D: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在两种溶液中均可发生质壁分离

答 案:D

解 析: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的原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需要有大液泡,而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具备大液泡,A错误;AB段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液泡中水分子扩散到细胞外,细胞液浓度增加,B错误;由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BD段质壁分离时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充满蔗糖溶液,C错误;图中2条曲线在初始阶段均显著下降,说明这两种溶液均可使原生质体体积显著下降,发生质壁分离,D正确。

2、在正常情况下,女性的体细胞中常染色体的数目和性染色体为()  

  • A:22条,X
  • B:22条,Y
  • C:44条,XX
  • D:44条,XY

答 案:C

多选题

1、以下属于脐带血中有功能造血干细胞的特点的是()(填字母)。  

  • A:表现出较强的细胞分裂能力
  • B:细胞呼吸相关酶的含量增加
  • C:细胞抗自由基氧化能力增强
  • D:增加单位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

答 案:ABC

解 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文中信息可知A、B、C均正确,NOV发挥作用后,造血干细胞总量几乎不变,D错误。

2、结合本文信息分析,以下过程合理的是()。  

  • A:大肠杆菌通过ABC外向转运蛋白分泌蛋白质
  • B:植物细胞通过ABC内向转运蛋白吸收
  • C:动物细胞通过ABC内向转运蛋白吸收氨基酸
  • D:动物细胞通过ABC外向转运蛋白排出Cl-

答 案:ABD

主观题

1、下图中的A表示某雄性动物的体细胞,B、C分别表示处于不同分裂状态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字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它们分别是①()、②()、③()。 (2)C细胞的名称是(),它含有同源染色体()对。 (3)在上面方框中绘出D→F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行为的简图,请注意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答 案:(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I;减数分裂Ⅱ (2)次级精母细胞;0 (3)如图所示。  

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某种猫的雄性个体有黄色、黑色两种毛色,而雌性个体有三种毛色:黄色、黑色、黑黄相间。分析这种猫的基因发现,控制毛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Xb(黄色)和XB(黑色)。毛色为黑黄相间的雌猫也被称为“玳瑁猫”,其毛色由黄色与黑色两种斑块随机嵌合,因酷似一种海洋生物“玳瑁”而得名。“玳瑁猫”均为杂合子,是两条X染色体之一随机失活所引起的特殊的表型效应。具体而言,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若某一体细胞中XB所在染色体失活,Xb所在染色体有活性,则该细胞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仍维持一致,即XB所在染色体失活,Xb所在染色体有活性,因此Xb基因正常表达,形成黄色毛皮斑块;若某一体细胞中的Xb所在染色体失活,XB所在染色体有活性,则情况相反,子代细胞中XB基因表达,形成黑色毛皮斑块。 X染色体失活的机制是什么呢?科学家发现,在X染色体上有一个失活中心(XIC),这是一段能影响基因表达的DNA序列。XIC位点有一个Xist基因,其转录产物为一段长度为15~17kb的RNA,这段RNA并不进一步翻译为蛋白质,它常与转录了自己的那条X染色体结合,一步步地包裹整条染色体,最终导致该染色体失活。另外,这段RNA在包裹了染色体之后,会吸引和富集100多种蛋白质到X染色体上,进一步稳定和维持这条X染色体的失活。这种特定染色体失活的保证可能是通过DNA甲基化进行的,因为科学家发现,在失活的X染色体上,很多区域的DNA发生了甲基化。 (1)毛色为黄色的雄猫和雌猫的基因型分别为()、()。 (2)玳瑁猫毛色具有黑色和黄色不同斑块的原因是()。 (3)资料中所述RNA会导致()的X染色体失活,并且这种失活可以维持稳定。 (4)你认为X染色体失活()(填“属于”或“不属于”)表观遗传的现象,理由是()。  

答 案:(1)XbY;XbXb (2)细胞中总存在B失活或b失活 (3)一半 (4)不属于;在不改变核苷酸序列的情况下使基因的表达发生了变化,但是并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解 析:(1)本题主要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题干说“控制毛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Xb(黄色)和XB(黑色)”,雄猫的性染色体为XY,黄色雄猫的基因型为XbY,雌猫的性染色体为XX,黄色雌猫的基因型为XbXb。(2)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文中玳瑁猫均为杂合子,是两条X染色体之一随机失活所引起的特殊的表型效应,可知玳瑁猫的基因型为XBXb,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若某细胞Xb失活,则其所有子代细胞均表现为黑色,若某细胞XB失活,则其所有子代细胞均表现为黄色。失活随机发生,猫整体呈现两种斑块随机嵌合,即玳瑁猫。(3)本题主要考查对转录的理解与获取信息的能力。文中提及的RNA常与转录了自己的那条X染色体结合,结合玳瑁猫的成因,可知会导致一半的染色体失活,并且这种失活可以维持稳定。(4)本题主要考查表观遗传的概念。表观遗传是指在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X染色体失活虽在不改变核苷酸序列的情况下使基因的表达发生了变化,但是并不能遗传给下一代,故不属于表观遗传。

填空题

1、细胞可以分泌物质,也可以分泌囊泡。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囊泡,大小一般为30~100nm,其结构如下图。它可在细胞间往来穿梭进行信息传递。 请回答问题: (1)细胞内的囊泡以()方式被分泌到细胞外成为外泌体。 (2)外泌体膜和细胞膜的结构均以()作为基本支架。 (3)外泌体可通过其膜上的()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也可以利用膜的()性与靶细胞膜融合,将其携带的microRNA等物质释放到靶细胞内。 (4)microRNA与靶细胞内相应基因转录形成的()结合,使转录产物无法发挥作用,影响基因的(),进而调控靶细胞的生命活动。

答 案:(1)胞吐 (2)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  流动 (4)mRNA    表达

2、罗非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肉质鲜美的食用鱼类。为使罗非鱼肉在蒸煮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品质和营养价值,研究者通过实验探寻了合适的热加工条件。请回答问题: (1)鱼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进入人体细胞后,在()(填写细胞器名称)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2)鱼肉在热加工过程中,会发生汁液流失导致质量减少。研究者测定了在不同()条件下的蒸煮损失率,结果如下图。 据图可知,蒸煮温度控制在()℃或90℃较好,依据是在这两个温度条件下,() (3)进一步研究发现,鱼肉在热加工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的巯基含量在50℃以上开始下降,这是蛋白质的()发生改变,巯基暴露氧化为二硫键所致。80℃以上短时蒸煮,肌原纤维蛋白会迅速变性,鱼肉质地更紧密,口感更好。 (4)综合本实验研究,你认为合理的罗非鱼热加工条件及理由是()

答 案:(1)氨基酸 核糖体 (2)温度和时间 60(80)蒸煮损失率均较低(3)空间结构 (4)90℃蒸煮6 min, 理由是蒸煮损失率低,鱼肉口感较好且汁液流失较少

简答题

1、学习下列材料,请回答(1)~(4)题。 基于细菌构建拟真核细胞 人工构建细胞的传统手段是将纯化后的酶、基因等加入囊泡或微滴。筛选得到的人工细胞具有基因表达、酶催化等功能,但结构较简单,且功能单一。科研人员打破传统手段,以原核细胞为基础材料构建出拟真核细胞,其构建过程分两步。 第一步:构建原细胞。将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置于空液滴中,大肠杆菌会自发地进入液滴内部,铜绿假单胞菌在液滴表面。利用酶将两种细菌裂解后,铜绿假单胞菌的质膜留在液滴表面,液滴内部有主要来自大肠杆菌和部分来自假单胞菌的蛋白质、核酸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基本的酶催化、糖酵解和基因表达功能。由此构建出一个由质膜包裹的、内含细胞质活性成分的原细胞。 第二步:构建拟真核细胞。在原细胞中加入组蛋白等大分子,在其内部得到DNA/组蛋白体,构建一个拟细胞核结构。随后在细胞质植入活的大肠杆菌,产生内源性ATP。再加入肌动蛋白单体构建拟细胞骨架的结构,大大增强了细胞的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代谢物质逐渐积累,球状原细胞在48小时后呈现如图所示的不规则形状,且保持了细胞结构的复杂性,质膜也不断修复。最终获得了一个结构和功能复杂的拟真核细胞。 (1)从文中信息可知,原细胞的质膜来源于(),质膜可将其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从而保证了内部环境的() (2)推测文中“在细胞质植入活的大肠杆菌,产生内源性ATP”这一过程相当于在原细胞 中植入了()(填细胞器名称),()了原细胞已有的功能。 (3)与真核细胞相比,拟真核细胞还未具有()等结构。 (4)从细胞起源和进化的角度分析,这一研究可以为()提供证据。  

答 案:(1)铜绿假单胞菌  相对稳定 (2)线粒体 增 强 (3)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答出一项 即可) (4)真核细胞起源于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具有统一性”)

2、学习以下材料,请回答(1)~(4)题。 染色体融合与物种演化 在生物演化历程中,啮齿类动物大约经过100万年才会出现3.2~3.5次染色体融合。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的人工染色体融合。他们将小鼠(2n=40)胚胎干细胞中一条4号染色体和一条5号染色体首尾相连(如图a),获得了Chr4+5的胚胎干细胞。他们还通过不同方式连接细胞中的1号染色体和2号染色体(如图b),分别获得了Chrl+2和Chr2+1的胚胎干细胞。 利用不同的胚胎干细胞最终培育出113个Chr4+5胚胎、355个Chrl+2胚胎以及365个Chr2+1胚胎,将这些胚胎分别转移到代孕鼠子宫内。其中Chr2+1胚胎寿命均不足12.5天,无法发育成小鼠,Chr1+2和Chr4+5的胚胎均能发育成小鼠。研究发现,8周龄的Chr1+2小鼠比野生型焦虑且行动迟缓,而Chr4+5小鼠的表现与野生型相似。进一步测试这些小鼠的生殖能力,只有Chr4+5小鼠和野生型交配产生了后代,但生殖成功率明显低于野生型,这反映出染色体融合对新物种的产生可能起重要作用。 尽管本研究对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比较有限,但小鼠出现的异常行为和繁殖力下降等现象,表明染色体融合对动物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提示染色体融合是物种演化的驱动力。 (1)染色体是真核生物()的主要载体。 (2)小鼠的人工染色体融合是可遗传变异来源中的()变异。据文中信息判断, Chr4+5小鼠体细胞中有()条染色体。 (3)依据文中信息,染色体融合对小鼠产生的影响有() (4)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判断染色体融合是有利变异还是有害变异,并说明理由:()

答 案:(1)基因 (2)染色体  39 (3)胚胎死亡、焦虑、行动迟缓、不能繁殖、繁殖 力下降(答出其中一项即可) (4)观点与理由相符(合理即可) 参考样例: 有害,理由是个体的性状是进化形成的适应性 特征,一旦变异,通常不适应当前的环境; 有利,理由是对种群而言,染色体融合为生物进 化提供原材料,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个别染色 体融合方式可能使个体在新环境中获得生存和 繁殖的优势,利于种群的进化和发展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备考交流
单招真题交流3群
扫一扫或点击二维码入群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