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9 17:09:18 来源:人人学历网
2025年高职单招《生物》每日一练试题05月19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对维持其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起重要作用的是()
答 案:C
2、下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答 案:D
多选题
1、结合本文信息分析,以下过程合理的是()。
答 案:ABD
2、以下属于脐带血中有功能造血干细胞的特点的是()(填字母)。
答 案:ABC
解 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文中信息可知A、B、C均正确,NOV发挥作用后,造血干细胞总量几乎不变,D错误。
主观题
1、B型血友病是编码凝血因子9的F9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种遗传病。我国科学家构建了B型血友病模型小鼠,并尝试对模型鼠进行基因治疗,以探索治疗该病的新途径。
请回答问题:
(1)图1表示该病的发病机理。其中①过程所需要的酶是(),②过程称为(),③过程表示F9基因发生碱基的()而引起碱基序列的改变,④代表的碱基序列为()。
(2)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血友病模型鼠的突变基因进行定点“修改”,并测定凝血时间,结果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基因治疗的模型鼠凝血能力(),依据是()。
答 案:(1)RNA聚合酶翻译换GAC (2)部分恢复(提高) 与血友病模型鼠相比,基因治疗的模型鼠的凝血时间显著缩短,但略长于健康鼠的凝血时间
2、番茄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其果实颜色非常丰富。果实颜色取决于果皮和果肉颜色,研究人员对其遗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1)果皮黄色与果皮透明色的番茄杂交,F1自交,F2中果皮黄色番茄177株,透明色番茄62株,说明果皮颜色由()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控制()性状的基因为显性。
(2)继续对果肉颜色的遗传进行研究。
①番茄成熟会经历绿熟期(没有着色)、转色期(顶部着色程度达到)和红熟期(完全着色),实验时应选择()期调查果肉颜色。
②已有研究表明:番茄果肉颜色与基因T/t和R/r相关(如图1所示),基因型TTRR的番茄果肉表型为()。基因型为TTrr的番茄胡萝卜素减少,但未合成番茄红素,造成果肉为黄色。
③叶绿素含量也会对果肉颜色造成影响,G基因控制高含量叶绿素,紫色番茄中叶绿素和番茄红素含量均较高。为研究G基因所在的位置,用果肉颜色为紫色的纯种番茄与②中的黄色番茄杂交,F1果肉为粉红色,F1自交,F2果肉粉红色:黄色:紫色:绿色=9:3:3:1,推测G位于T/t所在位置(如图2所示),且G对T为()(填“显性”或“隐性”)。若F₁与亲本黄色番茄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可以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
答 案:(1)一;果皮黄色 (2)①红熟②粉红色③隐性;果肉粉红色:果肉黄色=1:1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因此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两种基因型。该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经减数分裂产生的一个精子的基因型
解 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离定律和显隐性的判断。果皮黄色与果皮透明色的番茄杂交(相对性状个体杂交),F1自交,F2中果皮黄色番茄177株,透明色番茄62株,即黄色:透明色=3:1,说明果皮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控制果皮黄色性状的基因为显性。(2)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①应选择红熟期调查果肉颜色,此时的实验现象更明显,否则调查结果会出现变化。②由图示可知,基因R可使胡萝卜素(橙色)转变为番茄红素(粉红色),T基因不抑制R的表达,故基因型TTRR的番茄果肉表型为粉红色。③叶绿素含量也会对果肉颜色造成影响,G基因控制高含量叶绿素,紫色番茄中叶绿素和番茄红素含量均较高。为研究G基因所在位置,用果肉颜色为紫色的纯种番茄(GGRR)与②中的黄色番茄(TTrr)杂交,F1果肉为粉红色(TGRr),F1自交,F2果肉粉红色(T_R_):黄色(T_rr):紫色(ggR_):绿色(ggrr)=9:3:3:1,推测G位于T/t所在位置为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G对T为隐性。若F1(TGRr)与亲本黄色番茄(TTrr)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果肉粉红色:果肉黄色=1(TGRr、TTRr):1(TGrr、TTrr),该实验结果可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
填空题
1、组成巴氏小体的主要物质包括()和()。若在猫胚胎发育早期细胞中观察到巴氏小体,则可推测该猫为性。
答 案:(1)蛋白质(DNA) DNA( 蛋 白 质 ) 雌
2、福橘是我国的传统名果,科研人员以航天搭载的福橘茎尖为材料,进行了研究。请回答问题:
(1)福橘茎尖经组织培养后可形成完整的植株,原因是植物细胞具有()性。此过程发生了细胞的增殖和()
(2)为探索航天搭载对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科研人员对组织培养的福橘茎尖细胞进行显微观察。
①观察时拍摄的两幅显微照片如右图所示。照片a和b中的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期和后期。正常情况下,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之后着丝粒分裂,()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
②图中箭头所指位置出现了落后的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的牵引下运动,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落后染色体的出现很可能是其结构异常导致的。
(3)研究人员发现,变异后的细胞常会出现染色质凝集等现象,最终自动死亡,这种现象称为细胞()。因此,若要保留更多的变异类型,还需进一步探索适当的方法。
答 案:(1)全能 分化 (2)①中 姐妹染色单体②纺锤丝 (3)凋亡
简答题
1、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的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在红细胞中增殖,导致红细胞被破坏。患者表现为贫血、脾肿大、消化系统炎症、支气管炎及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疟疾发病率较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也较高。该突变基因引起血红蛋白β链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当血液中氧浓度低于正常值时,红细胞由两面凹的圆盘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容易破裂引起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当突变基因纯合时会导致镰状细胞贫血,而杂合子则没有严重的临床症状。 为什么疟疾流行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较高?1949年,英国医生安东尼·艾利森推测杂合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疟疾,并调查了某热带地区290位儿童的疟疾发病率,结果如下表。 在另一项针对成年男性的实验中,30位参与者自愿让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咬。结果发现,15位无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有14位患疟疾;15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仅有2位患疟疾。 上述事实或许可以解释:尽管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会因贫血患者的死亡而逐渐下降,但在疟疾高发区仍有较高的频率。 (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诱发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因素。 (2)概括上文中“某热带地区儿童疟疾发病率”的调查结果:() (3)疟疾流行区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高,请从进化的角度阐明原因:() (4)以上实例说明,基因突变是有害还是有利,与()有关。
答 案:(1)替换 生物 (2)杂合子患疟疾的比例远低于无基因突变的 纯合子 (3)杂合子不容易患疟疾,在疟疾高发地区,杂合子的生存机会比无突变基因的纯合子大,因而有更多的机会将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传给 后代
2、学习以下材料,请回答(1)~(4)题。
染色体融合与物种演化
在生物演化历程中,啮齿类动物大约经过100万年才会出现3.2~3.5次染色体融合。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的人工染色体融合。他们将小鼠(2n=40)胚胎干细胞中一条4号染色体和一条5号染色体首尾相连(如图a),获得了Chr4+5的胚胎干细胞。他们还通过不同方式连接细胞中的1号染色体和2号染色体(如图b),分别获得了Chrl+2和Chr2+1的胚胎干细胞。
利用不同的胚胎干细胞最终培育出113个Chr4+5胚胎、355个Chrl+2胚胎以及365个Chr2+1胚胎,将这些胚胎分别转移到代孕鼠子宫内。其中Chr2+1胚胎寿命均不足12.5天,无法发育成小鼠,Chr1+2和Chr4+5的胚胎均能发育成小鼠。研究发现,8周龄的Chr1+2小鼠比野生型焦虑且行动迟缓,而Chr4+5小鼠的表现与野生型相似。进一步测试这些小鼠的生殖能力,只有Chr4+5小鼠和野生型交配产生了后代,但生殖成功率明显低于野生型,这反映出染色体融合对新物种的产生可能起重要作用。
尽管本研究对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比较有限,但小鼠出现的异常行为和繁殖力下降等现象,表明染色体融合对动物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提示染色体融合是物种演化的驱动力。
(1)染色体是真核生物()的主要载体。
(2)小鼠的人工染色体融合是可遗传变异来源中的()变异。据文中信息判断,
Chr4+5小鼠体细胞中有()条染色体。
(3)依据文中信息,染色体融合对小鼠产生的影响有()
(4)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判断染色体融合是有利变异还是有害变异,并说明理由:()
答 案:(1)基因 (2)染色体 39 (3)胚胎死亡、焦虑、行动迟缓、不能繁殖、繁殖 力下降(答出其中一项即可) (4)观点与理由相符(合理即可) 参考样例: 有害,理由是个体的性状是进化形成的适应性 特征,一旦变异,通常不适应当前的环境; 有利,理由是对种群而言,染色体融合为生物进 化提供原材料,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个别染色 体融合方式可能使个体在新环境中获得生存和 繁殖的优势,利于种群的进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