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0 12:37:23 来源:人人学历网
2024年成考高起点《语文》每日一练试题12月20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可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答 案:D
解 析:文章第二段主要说的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开发成果就是结晶玻璃”,第三段的第一句就谈到“结晶玻璃的最大应用在于制作人造骨”,接下来主要谈的是结晶玻璃制作人造骨的优越性。
2、关于“地震前的动物异常行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 案:B
解 析:地震,尤其强烈地震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由自然选择的方式,形成某种专门对地震敏感的物种或个体,乃至某种感知地震前兆信息的特异性检测系统。
3、放在横线处恰当的一句是()。 人才和奴才难以兼得, ,爱人才的得不到奴才。
答 案:C
主观题
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如李白(701—762)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1037—1101)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作者认为,中外优秀的文字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们:
(答案不超过20字,尽量用文中现成的话)
答 案:能唤起人们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情感。
2、本文在立意上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答 案: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要立足于讴歌新事物,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炽热的感情。还要具有锐利的眼光,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能因小见大。
3、文中写一棵古树的用意是什么?
答 案:一方面反衬“他”行将死亡,另一方面在千年古槲身上寄寓了自己对生、死以及贵族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思考。
写作题
1、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答 案:请自行作答。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窗,是瞭望的视点;窗,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可以是有形的;窗,可以是无形的;窗,可能有自己丰富的经历;窗,可能是生活无声的见证……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见解也见仁见智。
以“窗”为感触点写一篇作文,鼓励选择较新的视角。
要求:
(1)文体不限。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答 案:请自行作答。
3、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答 案:请自行作答。
简答题
1、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云霓的消长引起了村民的心理变化,请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
答 案:云霓的出现让人虽在绝境却不绝望。云霓维持着人们的一线希望。云霓升起时,人们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云霓退走后,人们希望落空,再次陷入恐慌和苦闷中。当人们看穿一切,知道即使有云霓也不会下雨,就不再“上当”,不再执着于虚无的希望,只管低头与干旱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