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高起点《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4月26日

2025-04-26 12:32:01 来源:人人学历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5年成考高起点《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4月26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依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五味中不包括“鲜”,反映了农耕时代的中国古人与当代人在美食上的不同追求:崇尚自然,讲究本味。
  • B:原本只是泛指美味.只可意会的“鲜”成为了一种具体的味型,说明科学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的感觉能力。
  • C: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改善了人们的口味,随着其用途的不断扩大和强化,将使众口不再难调。
  • D: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超越和由此而获得的进步,都必然同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答 案:D

解 析:A项五味与美食追求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B项“科学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的感觉能力”主观臆断;C项“使众口不再难调”推断绝对化。  

2、“吾少也贱”应解释为()。  

  • A:我少年时卑贱
  • B:我小时候地位卑下
  • C:我年轻无知
  • D:我年轻卑贱

答 案:C

3、下列说法中恰当概括全文意思的一句是()。  

  • A:自身免疫力对人体有负面作用
  • B:治疗自体免疫病有多种方法
  • C:用免疫吸附法治疗自体免疫病
  • D:免疫吸附法在临床上的运用

答 案:C

主观题

1、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红缨。从审题的角度(要求以“红缨”为题作文)说,它对习作者有哪些要求?本文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些要求的?

答 案:此题可以用多种文体(如记叙文、诗歌、小说等)来写。作者选定的是说明文,这就要求对红缨作出比较详细的说明。文中先说明红缨的制作过程,后说明它的形状和用途,重点是后者,又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写,写得很动人。这样写,完全符合题目的要求。

2、小说写四个青年妇女去水生家商量探夫的对话,各具性格特征,请具体分析。  

答 案:小说描写几个青年妇女去水生嫂家商量探夫有这样几句对话,各富性格特征。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
以上对话,各具各自的性格特征:
说第一句话的妇女,乖巧伶俐,说谎善找托辞。本想去看丈夫,又怕人说“拖尾巴”,以“忘下了一件衣裳”之名,行看夫之实,聪明。
一说第二句话的妇女,快人快语,不找借口,不用托辞。直说“有旬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痛快。
说第三句话的妇女,质朴憨厚,托辞笨拙。“哪里就碰得那么巧”不顾危险,“快去快回来”心怀侥幸——的确憨笨。
说第四句的妇女,忸忸怩怩,欲盖弥彰,自己想去,却让婆婆为其背黑锅。
小说对话的成功,在于对话能体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以上对话描写的同是青年妇女,同是上前线探夫,但却性格各异,由此可见作家刻画人物功力的高超。

3、分析尾联“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答 案:点明主旨,表明诗人对东林精舍的向往,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之情。

写作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时下有不少人很舍得花时间、花钱物来美化自己的仪表,穿金戴银,涂脂抹粉,极力为之,却忘了透视自己的灵魂,对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甚至毒瘤的心灵漠然视之。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想法?
请你以“心灵美容”为话题,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答 案:请自行作答。

2、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答 案:请自行作答。

3、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答 案:请自行作答。  

简答题

1、“云霓”在文中有多重含义,请加以简要概括。  

答 案:(1)“云霓”是指天空中的云彩,文章中是指大旱时多次出现带给人们希望最终被人们识破的云彩,也是全文线索。 (2)《云霓》是书及书中一幅画的名字,而本文是给书所写的序言。 (3)虽然云霓最终没给人们带来雨水,让人们空欢喜一场,也使人们抛掉了幻想,但云霓就像作者的创作一样,用美好的形态给在苦痛中挣扎的、几近绝望的人们唯一的希望、安慰和勉励。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也希望以反映民间生活来定位自己的创作。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备考交流
2025成考内部交流群
群号:665429327
扫一扫或点击二维码入群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