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6 12:12:29 来源:人人学历网
2025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1月06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 案:对
解 析: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存在的社会。自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年底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自1956年年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是革命对象不同。
答 案:错
解 析: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相同的,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二者的区别体现在:(1)革命领导权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五四运动以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2)革命的时代条件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3)革命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4)革命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单选题
1、社会形态是()。
答 案:A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 )。
答 案:C
解 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主要体现在: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的;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多选题
1、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答 案:BC
解 析: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2、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主要包括()
答 案:ACD
解 析: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同时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主观题
1、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 案:正确。 (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也正是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3)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论述题
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什么说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怎样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答 案:(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原因①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从国内看,当今中国正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和具体制度不加以改进和完善,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
③从党的自身建设看,党的实际状况同所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
领导加以解决。
(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问题①要建立和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执行程序。为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正确,执行有效,决策过程必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重大决策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在此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及时总结经验、补充完善,纠正偏差,减少和避免大的错误。
②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只有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而没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的主张只有通过法律程序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贯彻执行。
③正确处理党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通过执政来体现的。但是,党不是政权本身,不能取代政权机关的职能,更不能取代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的职能,必须正确处理各类关系,使党组织在发挥自己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职能的同时,切实保证国家政权和其他组织、团体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指出:“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原则上说,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
2、如何理解绿色发展理念?
答 案:绿色发展理念是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之一。(1)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2)树立绿色理念,必须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3)树立绿色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是推动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基础。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4)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的时候,也具备了有能力和条件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时候,扎实推进绿色发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