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3 12:01:12 来源:人人学历网
2025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1月23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答 案:错
解 析:这种说法是片面的。(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①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是否承认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重大分歧之一。
答 案:错
解 析:(1)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重大分歧之一。(2)历史唯心主义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却片面夸大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英雄创造历史。(3)与历史唯心主义根本相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从这个根本观点出发,必然得出社会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是劳动群众的历史这样一个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单选题
1、从“一国两制”构想延伸开去,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某些国际领土争端的新思路,即( )。
答 案:D
解 析:从“一国两制”的思路出发,邓小平进一步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就可以消除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问题。作为“一国两制”构想之延伸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思路,是邓小平对世界和平的又一重要贡献。
2、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
答 案:A
解 析:发展两岸关系,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
多选题
1、中国梦的本质是()
答 案:ABC
解 析: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
答 案:ABCD
解 析: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
主观题
1、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答 案:错误。 经济基础的内容是生产关系,但并不是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中的各种生产关系都能进入经济基础。只有其中占统治地位、决定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性质的那一种生产关系才是支撑起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并得到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基础。
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论述题
1、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答 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群众队伍里蕴藏着创造历史的实践伟力。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经验顺应人民群众意愿、吸取人民群众智慧、汇聚人民群众力量,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思想和行为。要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善聚善用各类人才,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磅礴力量。(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永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深入群众,保证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我们特别要注重运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重点民生问题,把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的民生重点变成改革着力点,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切实办好利民惠民实事好事,在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发力。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必须常怀忧民爱民为民之心,围绕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生工作战略部署。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而且民生改善有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实际出发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把群众收入提高建立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财力可持续增长基础上。要树立正确导向,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身发展,创造美好未来。
2、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必然性及其途径。
答 案:(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必然性①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
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
①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②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③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④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⑤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⑥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⑦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⑧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⑨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⑩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