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6 10:57:40 来源:人人学历网
2023年成考专升本《艺术概论》每日一练试题01月16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的作者是
答 案:A
解 析:《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是俄国文艺评论家普列汉诺夫的著作。
2、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名为
答 案:C
3、演员是()和体验的结合,这二者是演员的基本能力。
答 案:C
主观题
1、结合自身艺术鉴赏经验,阐述审美效应的主要表现。
答 案:审美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1)共鸣,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 (2)净化,指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3)领悟,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引发的对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注:结合自己体会阐述,例证适宜,逻辑清楚,表达流畅,酌情再给1~10分。
解 析:审美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1)共鸣,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 (2)净化,指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3)领悟,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引发的对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注:结合自己体会阐述,例证适宜,逻辑清楚,表达流畅,酌情再给1~10分。
2、戏曲艺术:《桃花扇》
答 案:《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代表作。全剧分上下两本,共四十四出。它“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在明王朝兴亡的历史背景下,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复社文人与阉党余孽之间的斗争为主要冲突,展示了明末社会的广阔历史画面,曲折地表现了作家的民族意识,表达了在“太平盛世”下人们的沉闷和痛苦。作者善于对历史事件进行集中提炼,构成戏剧冲突,然后在冲突中刻画出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此外,作品的情节既细针密线又转换灵活,结局也没有落人大团圆的俗套。在语言的运用上,《桃花扇》的曲词和旁白都刻意求工,安排适度。
3、音乐艺术: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答 案:贝多芬为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结构严谨、完整、均衡,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层次清晰,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整个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品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明亮的快板,2/4的拍子,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采用稍快的行板,3/8的拍子,双主题变奏曲式;第三乐章采用快板,3/8的拍子,诙谐曲;第四乐章采用快板,4/4的拍子,奏鸣曲式。整个乐曲采用从小调到大调,从弱奏到强奏以及相应的配器手法,成功地表达了“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思想。
解 析:贝多芬为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结构严谨、完整、均衡,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层次清晰,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整个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品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明亮的快板,2/4的拍子,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采用稍快的行板,3/8的拍子,双主题变奏曲式;第三乐章采用快板,3/8的拍子,诙谐曲;第四乐章采用快板,4/4的拍子,奏鸣曲式。整个乐曲采用从小调到大调,从弱奏到强奏以及相应的配器手法,成功地表达了“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思想。
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艺术典型。
答 案:(1)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本质意义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 (2)典型是优秀艺术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在叙事性艺术作品中,塑造出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艺术典型,要求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对社会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是艺术典型塑造的起点,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 (3)鲁迅笔下的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成功的典型形象之一。他是中国南方农村无数破产农民中的一个,性格非常矛盾,盲目自大却又自轻自贱,蛮横霸道却又儒弱胆小,渴望革新却又狭隘守旧。鲁迅用许多情节塑造出了这一个活灵活现的独特个体。阿Q这种心理超越了阿Q个人,成为整个民族心理的象征,即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是人们不断欺骗自己来获得虚幻满足,从而忍受压迫的奴隶心理。不仅阿Q是这样,他身边的人无论是贫民还是地主也都如此,组成了一个完整真实的形象体系。故事发生在清末一个封闭落后的农村,这一时代和地点也非常典型。一方面,它是具体的一个村落和一段时间,生活着一群麻木愚昧的村民,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社会封闭落后的缩影,代表了大多数未曾觉悟的国民。典型环境与阿Q这一典型形象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状况和中国的国民性,对我们了解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有极大的帮助。
2、结合作品论述艺术作品的层次。
答 案:艺术作品分为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1)艺术语言是创作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作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艺术语言又可具体划分为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绘画语言和视听语言等。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变化和革新。
(2)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作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意象和意境。
(3)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和深刻性。艺术意蕴是衡量艺术作品境界高低的重要尺度。
下面结合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来阐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首先,达•芬奇采用了狭长的画面构图,因为是壁面,画面面积很大,富于视觉冲击力。为了便于充分展现人物面部,画家把13个人物安排在长桌的一侧,形成以耶稣为中心的对称构图,又因为空间关系的还原,耶稣恰好处于透视的中心,视觉效果非常稳定。作品色彩浓重,光线偏暗、给人严肃庄重的心理感受。
其次,画家在大量观察和积累的基础上,把自己对传说人物的理解和想象以及感情等具体化,用细腻的工笔塑造了13个宗教传说中的人物形象,每个人都带有传说中所描述的那种身份背景和精神气质,同时又是新创造出来的鲜活形象,不同于前人笔下。这些形象的姿态、表情、动作等令人叹服地还原了传说中那个特定的戏剧性时刻,共同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情景氛围。
最后,由于艺术语言使用得出神入化和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整幅画作充分传达了宗教的精神。稳定的构图,静穆的中心人物,呈现了耶稣的坚定、无畏和悲天悯人,象征着基督的牺牲精神和崇高情怀。即使不了解基督教的传说和教义,成赏者仍然能够被作品中的形象所吸引和打动,进一步可以感受到悲剧意识和崇高情怀,这也正是画作丰富意蕴的表现。
3、联系实际说明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答 案:(1)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艺术作品的形式、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风格是艺术家创作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准。风格既包括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也包括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等。艺术风格具有继承与独创、稳定与渐变、多样与同一的特性。
(2)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艺术流派的形成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自觉形成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艺术主张;第二种是不自觉形成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而呈现流派特征;第三种是由他人将其归纳为特定流派。
(3)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艺术领坡所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4)艺术风格、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艺术流派是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表现。艺术思潮常包容一个时期内多个艺术门类中多个流源的艺术主张。
以现代主义为例,作为一种艺术思源,它兴起于20世纪初,衰落于20世纪50年代,延伸至今。其间生成了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后期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完诞派等多种艺术流派,形成了多种艺术风格。其中有的艺术流派还可以分出更细的艺术流派。
简答题
1、比较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答 案:(1)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2)电视属于大众传播媒介,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术主要是指运用电视手段创作和传播的各种文艺作品,其中主要包括电视剧,电视文艺专题节日,音乐电视、电视综艺节目等。 (3)电影与电视艺术在审美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们共有的基本特征是:1)运动的画面;2)自由转换的时空;3)心理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