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3 11:30:18 来源:人人学历网
2023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4月03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答 案:错
解 析:(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①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②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③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④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的地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胜利。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与实行对外开放是对立的。
答 案:错
解 析: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单选题
1、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是()
答 案:B
解 析: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
答 案:C
解 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基本生存资料得到满足和初步达到小康以后,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方向是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使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权利和生存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主观题
1、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2、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 案:劳动创造人,主要含义如下:(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
②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
③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
论述题
1、为什么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答 案:(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三体,既句含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句含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①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正确的,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2、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
答 案:(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①“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②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③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意义:
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简答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 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①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简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及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
答 案:(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毛泽东思想在以下六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