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文化艺术类》每日一练试题03月27日

2025-03-27 16:01:48 来源:人人学历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5年高职单招《文化艺术类》每日一练试题03月27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湖北:武汉青海:西宁()

答 案:对

解 析:湖北与武汉的关系是对应关系,武汉是湖北的省会;青海与西宁的关系也是对应关系,西宁是青海的省会。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答 案:错

解 析:(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我国开始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消灭了阶级剥削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单选题

1、从所给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 A:
  • B:
  • C:
  • D:

答 案:B

解 析:每一行都包括三角形、长方形和梯形三种元素,则A项排除;每一行三个图形中黑、白两个球的位置是都在内部、都在外部、白球在内部黑球在外部,则C项、D项排除。

2、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下列成语能体现上述“两个对子”的是()①指鹿为马、乐极生悲②天行有常、心外无物③掩耳盗铃、买椟还珠④沧海桑田、刻舟求剑  

  • A:②③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②

答 案:C

解 析:本题考查了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指鹿为马是唯心主义;乐极生悲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属于辩证法,①不符合题意。②中天行有常与心外无物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符合题意。掩耳盗铃属于唯心主义;买椟还珠体现了办事情不分主次,是形而上学观点,③不符合题意。④中沧海桑田与刻舟求剑体现了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符合题意。

多选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四大边塞诗人的是()。

  • A:王昌龄
  • B:柳宗元
  • C:高适
  • D:王之涣

答 案:ACD

解 析:四大边塞诗人是指: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2、下列音乐作品中,属于贝多芬的作品的有()。

  • A:《英雄》
  • B:《命运交响曲》
  • C:《费加罗的婚礼》
  • D:《月光》

答 案:ABD

解 析:C项是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作品。

主观题

1、一、科目:“素描” 二、要求: 1.试卷纸横用,试卷标题在左侧 2. 工具:素描铅笔、橡皮 3.在答卷纸线框内作画 4.试卷中只允许出现试题所指定的物品,不得在答卷纸上添加任何与考试无关的内容 5.构图合理、组合自由、具有艺术性、表现方式不限 三、试题: 素描静物默写 内容说明:用以下物品组合完成一幅静物画。 1.白衬布一个 2.盛着半杯红酒的高脚杯一个、盘子一个、苹果两个。 3.工具:素描铅笔、橡皮。  

答 案:该题是开放性试题,请考生自行作答。

2、请完成平转。  

答 案:评分标准   A、速度、力度、稳定性较好,姿态准确,数量达到8-16个 B、速度、力度、稳定性较好,姿态准确,数量达到5-8个 C、速度、力度、稳定性较差,姿态准确,能完成1-5个 D、无法完成此项  

简答题

1、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  

答 案:(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①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②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意义: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2、什么是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的重要意义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 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1)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认识本身并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使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化为群众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2)从实际出发,坚持理性认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而实践活动却是具体的。所以只有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一般的理性认识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才能发挥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作用。(3)理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理性认识只有为群众所掌握,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才能化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4)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备考交流
单招真题交流3群
扫一扫或点击二维码入群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