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3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029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3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阅读文中“由于受到视野和视敏度的限制”一段,对鹰眼的特点概括得准确的二项是()。  

    A鹰眼能搜索、观测细小的目标。 

    B鹰眼比人眼看得更广、更远。

    C鹰眼比人眼的视野广阔得多。 

    D鹰眼的视野广阔,视敏度高。

  • 2.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动物地震前的异常行为的是()。  

    A唐山大地震前,7月25日上午10时许,20余人目睹黄鼠狼成群结队从村北一堵古墙里跑出来,向村里大转移。

    B7月26日27日,这批黄鼬又从村里向村外树林里转移。

    C丰南县稻地村一妇女在大地震时受重伤,临终前诉说,7月27日晚上孩子见到院内老鼠乱跑。

    D1976年松潘7.2级地震,与汶川同属于龙门山地震带。但是松潘地震前,动物异常等宏观前兆现象,在空间展布上,沿龙门山断裂带“三起三落”,逐步向震中迁移。

  • 3. 你认为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应该是下面的哪一条()。  

    A治国办事看清人的面目。

    B上任做官不可重用逢迎讨好的人。

    C治理国家要依靠作风正派又有真才实学的人。

    D做官办事要“知人善任”。

  • 1.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如李白(701—762)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1037—1101)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作者认为,中外优秀的文字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们:
    (答案不超过20字,尽量用文中现成的话)  
  • 2. 诗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 3. 本文结尾说到:“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 1. 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 2. 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 3. 作为社会中的人要深刻地理解两重责任:一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就是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二是个人的责任,为社会做点什么,为他人做点什么,为自己做点什么。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是烙上了“社会”的烙印,是社会中的人,这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都有责任。
    根据所给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600字以上。
  • 1. 文章开头第二段对大旱场景进行了描写,试分析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