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生物》4月27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504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生物》4月27日专为备考2025年生物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真核细胞贮存和复制遗传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A核糖体

    B内质网

    C细胞核

    D线粒体

  • 2. 协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细长花距的兰花和有细长的吸管似口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B猎豹与羚羊的“军备竞赛”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主要通过生存斗争实现

    D协同进化就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 1. 结合本文信息分析,以下过程合理的是()。  

    A大肠杆菌通过ABC外向转运蛋白分泌蛋白质

    B植物细胞通过ABC内向转运蛋白吸收

    C动物细胞通过ABC内向转运蛋白吸收氨基酸

    D动物细胞通过ABC外向转运蛋白排出Cl-

  • 2.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基因剂量补偿效应的有()(多选)。  

    A雄性果蝇X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录量加倍

    B四倍体番茄的维生素C含量比二倍体的几乎增加一倍

    C雌性秀丽隐杆线虫每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录量减半

  • 1. 酸菜是利用乳酸菌发酵得到的一种传统食品。自然发酵条件下,杂菌较多,酸菜品质变动较大。为了提高酸菜的品质及稳定性,研究者在自然发酵条件下添加一定量的干酪乳酸菌进行酸菜发酵(即人工发酵),并将这两种发酵方法进行比较。请回答问题: (1)酸菜发酵过程中,需保持()(填“有氧”或“无氧”)条件,白菜中的糖类物质在乳酸菌所产酶的作用下,可被分解为()和[H],再转化为乳酸。 (2)酸度和亚硝酸盐含量是评价酸菜品质的重要指标。研究者检测两种发酵方法的pH和亚硝酸盐含量,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①据图1可知,发酵初期,人工发酵的pH比自然发酵的下降更(),原因是()。 ②某些杂菌会产生亚硝酸盐。综合图1、图2分析,人工发酵中亚硝酸盐含量未出现明显峰值,其主要原因是发酵初期形成的()环境抑制了杂菌生长。 ③食品安全标准规定,酱腌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不超过20mg/kg。据此,食用自然发酵酸菜的安全时间为()天及之后,而人工发酵酸菜不受发酵天数限制。 (3)除酸度、亚硝酸盐含量外,评价酸菜品质的指标还有()。  
  • 2. 脱氧胞苷由脱氧核糖和胞嘧啶组成,阿拉伯糖取代其中的脱氧核糖形成阿糖胞苷。阿糖胞苷与脱氧胞苷结构高度相似,可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请回答问题: (1)脱氧胞苷结合一分子磷酸形成(),可作为DNA分子复制的原料。 (2)DNA复制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前的()期,在相关酶的催化下,按照()原则合成子代DNA。 (3)骨髓造血干细胞正常增殖分化产生免疫细胞,对抗病原体感染。急性白血病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癌变,()增殖产生异常白细胞而引起的。结合DNA分子的复制推测,阿糖胞苷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机理可能是()。 (4)科研人员对阿糖胞苷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记录,结果如下表。 表中数据显示,高剂量组3年内无复发生存率及对患者的持续缓解时间均()低剂量组。同时,高剂量组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更明显,其具体表现有()。 (5)长期使用阿糖胞苷会使患者对其产生耐药性。为优化阿糖胞苷的临床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可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包括()。  
  • 1. 研究人员用野生一粒小麦与山羊草杂交可获得二粒小麦,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野生一粒小麦与山羊草()(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种,判断依据是() (2)培育二粒小麦的过程中,秋水仙素抑制了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形成,最终使得二粒小麦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变为条。 (3)培育出的二粒小麦是()(填“可育”或“不可育”)的。
  • 2. 耳聋是一种听觉障碍疾病,60%与遗传因素有关。请回答问题: ①该耳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据图1分析,耳聋基因是()性基因;Ⅱ-2为胎儿,其患病概率为()。 ②I-2在孕早期进行遗传咨询,请选择合适选项完善图2所示的咨询流程(填字母)。 a胎儿b孕妇c.丈夫d可继续妊娠e可终止妊娠 甲();乙();丙() (2)除遗传因素外,噪声也能引起耳蜗内毛细胞(无再生能力)损伤甚至凋亡进而诱发耳聋,这种耳聋称为“噪声性耳聋”。研究人员调查了两组人群中不同听力损伤程度的人数,统计结果如下表。 ①据表分析,长期接触噪声可导致() ②基于调查结果,请提出合理使用耳机的建议:()
  • 1. 学习下列材料,请回答(1)~(4)题。 基于细菌构建拟真核细胞 人工构建细胞的传统手段是将纯化后的酶、基因等加入囊泡或微滴。筛选得到的人工细胞具有基因表达、酶催化等功能,但结构较简单,且功能单一。科研人员打破传统手段,以原核细胞为基础材料构建出拟真核细胞,其构建过程分两步。 第一步:构建原细胞。将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置于空液滴中,大肠杆菌会自发地进入液滴内部,铜绿假单胞菌在液滴表面。利用酶将两种细菌裂解后,铜绿假单胞菌的质膜留在液滴表面,液滴内部有主要来自大肠杆菌和部分来自假单胞菌的蛋白质、核酸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基本的酶催化、糖酵解和基因表达功能。由此构建出一个由质膜包裹的、内含细胞质活性成分的原细胞。 第二步:构建拟真核细胞。在原细胞中加入组蛋白等大分子,在其内部得到DNA/组蛋白体,构建一个拟细胞核结构。随后在细胞质植入活的大肠杆菌,产生内源性ATP。再加入肌动蛋白单体构建拟细胞骨架的结构,大大增强了细胞的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代谢物质逐渐积累,球状原细胞在48小时后呈现如图所示的不规则形状,且保持了细胞结构的复杂性,质膜也不断修复。最终获得了一个结构和功能复杂的拟真核细胞。 (1)从文中信息可知,原细胞的质膜来源于(),质膜可将其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从而保证了内部环境的() (2)推测文中“在细胞质植入活的大肠杆菌,产生内源性ATP”这一过程相当于在原细胞 中植入了()(填细胞器名称),()了原细胞已有的功能。 (3)与真核细胞相比,拟真核细胞还未具有()等结构。 (4)从细胞起源和进化的角度分析,这一研究可以为()提供证据。  
  • 2. 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当iPSC"遇到"CRISPR/Cas9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当今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相关科学家分别于2012年和2020年获得诺贝尔奖,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iPSC“遇到”CRISPR/Cas9能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呢? 1958年,科学家利用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培养出胡萝卜植株,此项工作完美地诠释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依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然而,对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而言,类似过程却不那么容易。 2006年,科学家将细胞干性基因转入小鼠体细胞,诱导其成为多能干细胞,即iPSC。该技术突破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难以实现重新分裂、分化的瓶颈,为进一步定向诱导奠定了基础,也为那些依赖于胚胎干细胞而进行的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这种技术需通过病毒介导,且转入的细胞干性基因可能使iPS细胞癌变。 直到2012年,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源自细菌的CRISPR/Cas9系统可作为基因编辑的工具,能对基因进行定向改造。例如,研究者将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病小鼠的体细胞诱导成iPS细胞,再利用CRISPR/Cas9对该细胞的β-珠蛋白基因进行矫正,并诱导该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然后再移植到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小鼠体内,发现该小鼠能够正常表达β-珠蛋白。 两大技术的“联手”,将在疾病治疗方面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1)由于细胞干性基因的转入,使体细胞恢复了()的能力,成为iPS细胞,进而可以定向诱导成多种体细胞。诱导成的多种体细胞具有()(填“相同”或“不同”)的遗传信息。 (2)iPS细胞诱导产生的造血干细胞向红细胞分化过程中,β-珠蛋白基因可以通过()和()过程形成β-珠蛋白。 (3)结合文中信息,概述iPSC和CRISPR/Cas9技术“联手”用于疾病治疗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