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天水师范学院专升本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考试大纲
2022-10-31 10:59:16 | 来源:人人学历网
2019年天水师范学院专升本小学教育专业
《教育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
一、考试目的
教育学是教师从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学习本课程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明确办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教师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着重掌握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Ⅱ、课程内容
教育的认识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要素
教育的形态
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教育学的创立
教育学的发展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教育学的价值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Ⅲ、考核知识点
1.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以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
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Ⅳ、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及代表人物。
2.领会: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育的属性;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
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你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
第二章 教育功能论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掌握教育功能的类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的辩证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等内容。
Ⅱ、课程内容
教育功能概述
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的类型
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功能的实现
教育功能的形成
教育功能的释放
Ⅲ、考核知识点
1.教育功能的类型;
2.生产力、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5.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page]
Ⅳ、考核要求
1.识记: 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等;
2.领会: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3.应用: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相应教育举措;人生阶段与教育。
第三章 教育目的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应着重了解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质的规定性,掌握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及价值取向,正确表述新时期我国教育目的及其理论依据和基本精神、 “人的全面发展”及其涵义、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特征等。
Ⅱ、课程内容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Ⅲ、考核知识点
教育目的含义、确立依据;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全面发展教育;
5.素质教育;
Ⅳ、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目的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等; 2.领会:教育目的的作用、确立依据、价值取向;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素质教育的特征、运行机制等;
3.应用:素质教育与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第四章 教育制度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把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运用学校教育制度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改革问题。
Ⅱ、课程内容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Ⅲ、考核知识点
1.学校教育制度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3.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4.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Ⅳ、考核要求
1.识记: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2.领会: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3.应用:学校教育制度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改革问题。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知道教师职业的由来、地位与作用,掌握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描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内容、阶段以及途径;掌握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的地位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师生关系的内涵、作用、内容、类型,掌握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构建的基本策略。[page]
Ⅱ、课程内容
一、教师
(一)教师职业
(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二、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二)学生的地位
(三)学生的发展
三、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Ⅲ、考核知识点
教师的含义、地位、劳动特点;
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生的特点、地位、身心发展的规律;
师生关系的类型、特点、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
第六章 课程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几种关于课程的定义,掌握课程的类型、确立的依据,了解几种基本的课程理论流派;理解课程的组织;掌握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能联系实际分析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掌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以及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Ⅱ、课程内容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二)课程理论流派
二、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类型
(四)课程实施
(五)课程评价
三、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Ⅲ、考核知识点
课程的含义;
课程的类型;
课程的确立依据、课程的主要理论流派;
课程组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及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课堂教学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的含义,了解教学产生与发展的线索,理解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理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的主张;掌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依据和基本模式;明确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区别。
Ⅱ、课程内容
一、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该说
(二)不同类型知识的二教学策略
(三)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Ⅲ、考核知识点
教学、教学的地位、任务;
当代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策略。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校生活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比较分析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异同;区分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类别;掌握失范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并加以应用;认识“重要他人”的概念;从提高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状态;从建构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生活角度,反思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page]
Ⅱ、课程内容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态度
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什么只是最有价值
生活经验
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
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
学校教育实践的重心应转变
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
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Ⅲ、考核知识点
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理论解释
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各自的特点;
学生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明确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结构;理解班级组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功能;了解班级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和活动管理的内容;分析班主任在班级中的角色作用;领会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具体要求;了解班主任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和方法。Ⅱ、课程内容
班级组织
班级组织的概念
班级组织的发育
班级组织的结构
班级组织的特点
班级组织的功能
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教学管理
班级活动管理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的角色作用
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班主任的自我教育
Ⅲ、考核知识点
班级组织;
班级管理、班级建设;
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 学生评价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学生评价的含义、功能、类型、方法及当代走向;理解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及基本内容;能结合学科编制有效的测验;明确学生品德评价的含义及常用方法;举例说明学生评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评价学生发展的某个侧面,并设计评价方案。Ⅱ、课程内容
学生评价概述
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
学生评价的标准
学生评价的类型
学生评价的功能
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
学生学业评价
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
学生技能学习的评价
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
学生品德评价
学生到的认知的测评
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
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page]
Ⅲ、考核知识点
学生评价的含义、功能、类型、方法及当代走向;
学生学业评价
学生品德评价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教师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初步掌握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行动研究等概念;说明和分析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Ⅱ、课程内容
教师即研究者
(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
二、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
(二)行动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三)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如何进行调查
(二)如何进行观察
(三)如何进行个案研究
(四)如何收集研究资料
(五)如何表达研究结果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把握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分析20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阶段背景和特征;掌握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明确我国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了解世界教育思潮宏观演变的相关特征及其背景影响;分析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政府、学校、教师应对措施。
Ⅱ、课程内容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世纪回顾
现代教育的曙光
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
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
二、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一)学前教育
(二)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
三、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
(三)从国家主义到国际化教育
(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四、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全民教育
二、教育民主化
三、教育信息化
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育的个性化
原标题:天水师范学院2019年高职(专科)升本科考试小学教育《教育学》专业考试大纲
来源:天水师范学院招生就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