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8 12:10:18 来源:人人学历网
2025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2月18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全对立的,要发展公有制经济,就不应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答 案:错
解 析:(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坚持公有制,在这点上毫不动摇。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毫不动摇。如果只讲一面,而不讲另一面,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答 案:错
解 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资本主义分为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民主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能够参与到反帝反封的革命,因而一定程度上它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官僚资本主义是靠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中国反动和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单选题
1、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
答 案:A
解 析: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2、当前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
答 案:C
解 析: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答 案:ABCD
解 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界限。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中国梦的本质是()
答 案:ABC
解 析: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主观题
1、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 案:正确。 (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也正是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3)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论述题
1、试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答 案:(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②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
③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2、试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答 案: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这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各阶级、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包括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曾经走上政治舞台,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但是都失败了。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走上胜利的道路。(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自身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政党。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保证。
①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调节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③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