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生物》每日一练试题03月10日

2025-03-10 17:36:16 来源:人人学历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5年高职单招《生物》每日一练试题03月10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晋书·车胤传》有“映雪囊萤”的典故,记载了东晋时期名臣车胤日夜苦读,将萤火虫聚集起来照明读书的故事。萤火虫尾部可发光,为发光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 A:淀粉
  • B:脂肪
  • C:ATP
  • D:蛋白质

答 案:C

2、下列与人们饮食观念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脂质会使人发胖,不要摄入
  • B:谷物不含糖类,糖尿病患者可放心食用
  • C:食物中的DNA片段可被消化分解
  • D:肉类中的蛋白质经油炸、烧烤后,更益于健康

答 案:C

多选题

1、以下属于脐带血中有功能造血干细胞的特点的是()(填字母)。  

  • A:表现出较强的细胞分裂能力
  • B:细胞呼吸相关酶的含量增加
  • C:细胞抗自由基氧化能力增强
  • D:增加单位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

答 案:ABC

解 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文中信息可知A、B、C均正确,NOV发挥作用后,造血干细胞总量几乎不变,D错误。

2、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基因剂量补偿效应的有()(多选)。  

  • A:雄性果蝇X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录量加倍
  • B:四倍体番茄的维生素C含量比二倍体的几乎增加一倍
  • C:雌性秀丽隐杆线虫每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录量减半

答 案:AC

主观题

1、玉米为二倍体,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糯玉米口感好,广受喜爱。为加快育种进程,我国科研人员利用吉诱101玉米品系对糯玉米品系进行诱导,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糯玉米和吉诱101玉米的体细胞中有()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糯玉米体细胞中()(填“有”或“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因此高度不育。 (3)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后,产生二倍体糯玉米,这种变异属于()。理论上,加倍后得到的二倍体糯玉米为()(填“纯合子”或“杂合子”)。采用上述方法可明显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4)科研人员对单倍体进行了不同处理,种植后统计散粉植株数并计算散粉率(散粉代表可育),结果如下表。 注:溶解秋水仙素的溶剂对植株散粉无显著影响 据表可知,第()组单倍体糯玉米的染色体加倍效果最佳。第4组在本实验中作为()组。  

答 案:(1)2 (2)无 联会 (3)染色体数目变异 纯合子 (4)1 对照

2、请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在生命起源之初,地球上可能存在一个RNA世界。在原始生命中,RNA既承担着遗传信息载体的功能,又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 现有很多证据支持“RNA世界论”的观点。例如,RNA能自我复制,满足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的要求:RNA既可作为核糖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作为DNA与蛋白质之间的信息纽带;科学家在原生动物四膜虫等生物中发现了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后,又陆续发现在蛋白质合成过程和mRNA的加工过程中均有核酶参与。 蛋白质有更复杂的氨基酸序列,更多样的空间结构,催化特定的底物发生化学反应,而RNA在催化反应的多样性及效率上均不如蛋白质。所以,RNA的催化功能逐渐被蛋白质代替。 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突变。RNA还能发生自身催化的水解反应,不易产生更长的多核苷酸链,携带的遗传信息量有限。所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逐渐被DNA代替。现今的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为遗传物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DNA不含碱基U。研究发现,碱基C容易自发脱氨基而转变为,若DNA含碱基U与DNA复制相关的“修复系统”就无法区分并切除突变而来的[,导致DNA携带遗传信息的准确性降低。 地球生命共同传承着几十亿年来原始RNA演绎的生命之树,生命演化之初的RNA世界已转变为当今由RNA、D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生命世界。 (1)核酶的化学本质是()。 (2)RNA病毒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的排列顺序中。 (3)在“RNA世界”以后的亿万年进化过程中,RNA作为()的功能分别被蛋白质和DNA代替。 (4)在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是:与RNA相比,DNA分子()。a.结构简单b.碱基种类多c.结构相对稳定d.复制的准确性高 (5)有人认为“生命都是一家”。结合上文,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 案:(1)RNA(2)碱基(核糖核苷酸)(3)酶和遗传物质(4)cd(5)不认同;有的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有的生物以RNA作为遗传物质(或认同;所有生物均以核酸作为遗传物质)

填空题

1、P酶在陆生植物合成木质素和黄酮类等代谢产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催化苯丙氨酸脱氨基。最新研究发现了能同时催化苯丙氨酸和酪氨酸脱氨基的PA酶。 (1)P酶与PA酶均为蛋白质。二者在细胞的()(填细胞器名称)中,以氨基酸为原料经()反应合成。 (2)研究人员对比不同类群植物的两种酶,发现二者均具有与脱氨基功能密切相关的“丙氨酸一丝氨酸一甘氨酸”序列,还发现8个位点的氨基酸种类不同。 ①不同种类氨基酸的差异在于其()不同。 ②P酶与PA酶的第121与123位点氨基酸差异较为稳定。将P酶121和123位点的氨基酸与PA酶相应位点的氨基酸互换,模拟酶与酪氨酸的结合情况,结果如下表。 上述结果说明,这两个位点的氨基酸种类不同,导致两种酶的()不同,进而催化的反应物不同。这在分子水平上体现了()是相适应的。 (3)与只含P酶的植物相比,含PA酶的禾本科植物能同时利用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参与合成木质素和黄酮类等代谢产物,增强了禾本科植物()环境的能力,使其分布更广。

答 案:(1)核糖体  脱水缩合 (2)①R  基  ②结构  结构与功能 (3)适应

2、豌豆是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材料,科研工作者用豌豆进行系列杂交实验。 (1)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结出的种子(F₁)都是黄色圆粒,说明显性性状是()。F1自交产生的F2中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的数量比接近9:3:3:1,结果表明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定律。 (2)纯种白花豌豆与纯种紫花豌豆杂交,F1均开紫花。F1自交产生的F2中紫花与白花的比例约为9:7,说明豌豆花瓣的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可用下图解释。 ①请在I处写出基因型,在Ⅱ、Ⅲ处写出表型。I.();Ⅱ.();Ⅲ.()。 ②下列选项中能解释豌豆花瓣颜色形成的分子机制的是()

答 案:(1)黄色和圆粒  自由组合 (2)①AaBb   紫花  白花 ②a  

简答题

1、请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在生命起源之初,地球上可能存在一个RNA世界。在原始生命中,RNA既承担着遗传信息载体的功能,又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 现有很多证据支持“RNA世界论”的观点。例如,RNA能自我复制,满足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的要求;RNA既可作为核糖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作为DNA与蛋白质之间的信息纽带;科学家在原生动物四膜虫等生物中发现了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后,又陆续发现在蛋白质合成过程和mRNA的加工过程中均有核酶参与。 蛋白质有更复杂的氨基酸序列,更多样的空间结构,催化特定的底物发生化学反应,而RNA在催化反应的多样性及效率上均不如蛋白质。所以,RNA的催化功能逐渐被蛋白质代替。 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突变。RNA还能发生自身催化的水解反应,不易产生更长的多核苷酸链,携带的遗传信息量有限。所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逐渐被DNA代替。现今的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为遗传物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DNA不含碱基U。研究发现,碱基C容易自发脱氨基而转变为U,若DNA含碱基U,与DNA复制相关的“修复系统”就无法区分并切除突变而来的U,导致DNA携带遗传信息的准确性降低。 地球生命共同传承着几十亿年来原始RNA演绎的生命之树,生命演化之初的RNA世界已转变为当今由RNA、D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生命世界。 (1)核酶的化学本质是() (2)RNA病毒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的排列顺序中。 (3)在“RNA世界”以后的亿万年进化过程中,RNA作为()的功能分别被蛋白质和DNA代替。 (4)在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是:与RNA相比,DNA分子() a.结构简单b.碱基种类多c.结构相对稳定d.复制的准确性高 (5)有人认为“生命都是一家”。结合上文,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 案:(1)RNA (2)碱基(核糖核苷酸) (3)酶和遗传物质 (4)cd (5)不认同;有的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有的生物以RNA作为遗传物质认同;所有生物均以核酸作为遗传物质

2、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的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在红细胞中增殖,导致红细胞被破坏。患者表现为贫血、脾肿大、消化系统炎症、支气管炎及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疟疾发病率较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也较高。该突变基因引起血红蛋白β链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当血液中氧浓度低于正常值时,红细胞由两面凹的圆盘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容易破裂引起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当突变基因纯合时会导致镰状细胞贫血,而杂合子则没有严重的临床症状。 为什么疟疾流行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较高?1949年,英国医生安东尼·艾利森推测杂合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疟疾,并调查了某热带地区290位儿童的疟疾发病率,结果如下表。 在另一项针对成年男性的实验中,30位参与者自愿让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咬。结果发现,15位无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有14位患疟疾;15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仅有2位患疟疾。 上述事实或许可以解释:尽管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会因贫血患者的死亡而逐渐下降,但在疟疾高发区仍有较高的频率。 (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诱发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因素。 (2)概括上文中“某热带地区儿童疟疾发病率”的调查结果:() (3)疟疾流行区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高,请从进化的角度阐明原因:() (4)以上实例说明,基因突变是有害还是有利,与()有关。  

答 案:(1)替换  生物 (2)杂合子患疟疾的比例远低于无基因突变的 纯合子 (3)杂合子不容易患疟疾,在疟疾高发地区,杂合子的生存机会比无突变基因的纯合子大,因而有更多的机会将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传给 后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备考交流
单招真题交流3群
扫一扫或点击二维码入群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