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3月26日

2025-03-26 14:22:25 来源:人人学历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5年高职单招《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3月26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曹刿论战》出自《战国策》。()  

答 案:错

解 析:《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2、刘姥姥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答 案:错

解 析:刘姥姥是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

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们【锲而不舍】地支持减排,希望能将灾难的风险降到最低。
  • B:由于房价持续下跌,昔日【叱咤风云】的温州炒房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
  • C:群众对政府的具体改革设想和改革措施一无所知,当然会受【别具匠心】者的挑唆。
  • D:在今年春季举行的房地产展示交易会上,各房企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购房者的关注。

答 案:C

解 析:C应为“居心叵测”,“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居心叵测”形容人心十分险恶,不怀好意,意图做坏事。A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B叱咤风云:形容威力、声势极大。D浑身解数:全身的武艺。

2、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 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浑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 B: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 C: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抢掠的说法应纠正。
  • D: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

答 案:B

解 析:A、戎狄只是开创了我国的畜牧业。B、戎狄“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并“为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当然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C、士大夫对戎狄的评价虽有失公允,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戎狄“侵犯抢掠”的史实。D、自然环境的变化、恶化,往往会诞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诞生,并不一定要以“自然环境的恶化”为前提。

多选题

1、下列词语中,[]的字有两个读音的一组是()  

  • A:[咽]喉、呜[咽]、哽[咽]、细嚼慢[咽]
  • B:记[载]、[载]重、三年五[载]、转[载]
  • C:[应]该、[应]届、[应]和、[应]有尽有
  • D:[强]大、[强]调、倔[强]、[强]词夺理

答 案:BC

解 析:A“咽”可读作“yān,yàn,yè”,题中“咽”依次读作“yān/yè/yè/yàn”(三个读音);B“载”可读作zǎi、zài。题中“载”依次读:zǎi/zài/zǎi/zǎi;C“应”可读作yīng、yìng。题中“应”依次读:yīng/yīng/yìng/yīng;D“强”可读作qiángqiǎngjiàng,题中“强”依次读:qiáng/qiáng/jiàng/qiǎng(三个读音)

2、下列名句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 A: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 B: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氓》)
  • 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 D: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 案:CD

解 析: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A项,“繁双鬓”,改为“繁霜鬓”。B项,“其黄而殒”改为“其黄而陨”。故选CD。

主观题

1、本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名句,请举一个例子,并说说它的具体作用。

答 案:第⑤段引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话,说明研究文学也像估计山的大小一样,资料越丰富,理解越正确,鉴别力也就越可靠。

2、请从选文第①和第⑤自然段括号中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其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案:说明方法主要有列数据、举例子两种。示例①:列数据,准确地说明了三峡博物馆的建筑规模。示例②:举例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展厅中有大量天然三峡石。

填空题

1、 《醉翁亭记》中作者用简练传神的语言描绘春夏季节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  

答 案:【佳木秀而繁阴】    

2、盘飧市远无兼味,()。

答 案:樽酒家贫只旧醅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备考交流
单招真题交流3群
扫一扫或点击二维码入群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