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17:28:14 来源:人人学历网
2025年高职单招《生物》每日一练试题04月01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分别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答 案:B
2、柳穿鱼的花有两侧对称和辐射对称两种类型。两种柳穿鱼杂交,子一代均为两侧对称。子一代自交,得到两侧对称植株34株,辐射对称植株5株。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柳穿鱼的Lcyc基因序列相同,但表达情况不同,两侧对称花植株的Lcyc基因表达而辐射对称花植株不表达,二者的甲基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答 案:C
解 析:本题主要考查表观遗传的机制。题干说两种柳穿鱼的Lcyc基因序列相同,可知所含遗传信息相同,A错误;所得F2植株数较少,且性状比不是3:1,不符合分离定律,B错误;据图可知,辐射对称全甲基化和半甲基化位点均较多,C正确;据图可知,辐射对称的甲基化程度相对较高,题干说两侧对称花植株的Lcye基因表达而辐射对称花植株不表达,可推测甲基化程度与Lcye基因的表达程度呈负相关,D错误。
多选题
1、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基因剂量补偿效应的有()(多选)。
答 案:AC
2、结合本文信息分析,以下过程合理的是()。
答 案:ABD
主观题
1、2017年,三位科学家因发现生物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诺贝尔奖。请回答问题:
(1)1984年,科学家首次成功分离了节律基因(per)。per基因控制合成PER蛋白的过程称为基因的()。该过程在细胞的()中,以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为原料转录为mRNA,进而在核糖体上()出PER蛋白。
(2)CLK-CYC复合物能激活per基因转录,PER蛋白与TIM蛋白结合后才能进入细胞核。白天PER蛋白在细胞质中降解,晚上PER蛋白在细胞核中积累,周期约为24小时,表现出昼夜节律,其分子调节机制如图所示。
①白天,在光下被激活的CRY蛋白与TIM蛋白结合,引起TIM蛋白降解,PER蛋白与DBT蛋白结合后被降解,导致(),PER蛋白进入细胞核受阻。
②夜晚,TIM蛋白与PER蛋白结合后,经()进入细胞核,使核内的PER蛋白含量升高,同时()per基因转录。
(3)生物节律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节律紊乱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上述研究对我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启示?()。
答 案:(1)表达;细胞核;核糖核苷酸;翻译 (2)①PER蛋白与TIM蛋白结合产物减少②核孔;抑制 (3)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答案合理即得分)
2、小麦的有芒、无芒是一对相对性状。科研人员用有芒小麦与无芒小麦杂交,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定律,其中()是显性性状。
(2)若要检测F1的基因组成,可将F1与()(填“有芒”或“无芒”)小麦杂交。
(3)自然界中,与有芒小麦相比,无芒小麦易被鸟类摄食而减产,导致无芒基因的频率()(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这种改变是()的结果。
答 案:(1)分离;无芒 (2)有芒 (3)降低;自然选择
填空题
1、炸薯条是常见的快餐食品。若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含量过高,可能导致油炸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为准确检测还原糖的含量,研究人员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马铃薯提取液,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问题:
(1)马铃薯提取液中含有淀粉,此外还含有少量麦芽糖、果糖和()等还原糖,这些还原糖能与()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2)据表分析,制备马铃薯提取液的三种方法中,方法()最符合检测还原糖的要求,原因是这种方法制备提取液时还原糖浸出程度(),并且提取液的颜色()有利于对实验结果的准确观察。
答 案:(1)葡萄糖 斐林 ( 2 ) 三 充分 浅
2、B型血友病是编码凝血因子9的F9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种遗传病。我国科学家构建了B型血友病模型小鼠,并尝试对模型鼠进行基因治疗,以探索治疗该病的新途径。
请回答问题:
(1)图1表示该病的发病机理,其中①过程所需要的酶是(),②过程称为(),③过程表示F9基因发生碱基的()而引起碱基序列的改变,④代表的碱基序列为()
(2)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血友病模型鼠的突变基因进行定点“修改”,并测定凝血时间,结果如图2。结果表明基因治疗的模型鼠凝血能力(),依据是()
答 案:(1)RNA 聚合酶 翻译 替换 GAC (2)部分恢复(提高) 与血友病模型鼠相比,基因治疗模型鼠的凝血时间显著缩短,但略长于 健康鼠的凝血时间
简答题
1、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当iPSC"遇到"CRISPR/Cas9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当今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相关科学家分别于2012年和2020年获得诺贝尔奖,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iPSC“遇到”CRISPR/Cas9能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呢? 1958年,科学家利用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培养出胡萝卜植株,此项工作完美地诠释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依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然而,对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而言,类似过程却不那么容易。 2006年,科学家将细胞干性基因转入小鼠体细胞,诱导其成为多能干细胞,即iPSC。该技术突破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难以实现重新分裂、分化的瓶颈,为进一步定向诱导奠定了基础,也为那些依赖于胚胎干细胞而进行的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这种技术需通过病毒介导,且转入的细胞干性基因可能使iPS细胞癌变。 直到2012年,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源自细菌的CRISPR/Cas9系统可作为基因编辑的工具,能对基因进行定向改造。例如,研究者将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病小鼠的体细胞诱导成iPS细胞,再利用CRISPR/Cas9对该细胞的β-珠蛋白基因进行矫正,并诱导该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然后再移植到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小鼠体内,发现该小鼠能够正常表达β-珠蛋白。 两大技术的“联手”,将在疾病治疗方面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1)由于细胞干性基因的转入,使体细胞恢复了()的能力,成为iPS细胞,进而可以定向诱导成多种体细胞。诱导成的多种体细胞具有()(填“相同”或“不同”)的遗传信息。 (2)iPS细胞诱导产生的造血干细胞向红细胞分化过程中,β-珠蛋白基因可以通过()和()过程形成β-珠蛋白。 (3)结合文中信息,概述iPSC和CRISPR/Cas9技术“联手”用于疾病治疗的优势:()
答 案:(1)分裂、分化 相同 (2)转录 翻译 (3)CRISPR/Cas9技术可解决利用iPSC治疗过程中致病基因需要矫正的问题;CRISPR/Cas9技术可解决利用iPSC 治疗过程中的细胞癌变问题;iPSC使CRISPR/Cas9技术在疾病 的治疗方面应用范围更广
2、学习以下材料,请回答(1)~(4)题。
染色体融合与物种演化
在生物演化历程中,啮齿类动物大约经过100万年才会出现3.2~3.5次染色体融合。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的人工染色体融合。他们将小鼠(2n=40)胚胎干细胞中一条4号染色体和一条5号染色体首尾相连(如图a),获得了Chr4+5的胚胎干细胞。他们还通过不同方式连接细胞中的1号染色体和2号染色体(如图b),分别获得了Chrl+2和Chr2+1的胚胎干细胞。
利用不同的胚胎干细胞最终培育出113个Chr4+5胚胎、355个Chrl+2胚胎以及365个Chr2+1胚胎,将这些胚胎分别转移到代孕鼠子宫内。其中Chr2+1胚胎寿命均不足12.5天,无法发育成小鼠,Chr1+2和Chr4+5的胚胎均能发育成小鼠。研究发现,8周龄的Chr1+2小鼠比野生型焦虑且行动迟缓,而Chr4+5小鼠的表现与野生型相似。进一步测试这些小鼠的生殖能力,只有Chr4+5小鼠和野生型交配产生了后代,但生殖成功率明显低于野生型,这反映出染色体融合对新物种的产生可能起重要作用。
尽管本研究对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比较有限,但小鼠出现的异常行为和繁殖力下降等现象,表明染色体融合对动物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提示染色体融合是物种演化的驱动力。
(1)染色体是真核生物()的主要载体。
(2)小鼠的人工染色体融合是可遗传变异来源中的()变异。据文中信息判断,
Chr4+5小鼠体细胞中有()条染色体。
(3)依据文中信息,染色体融合对小鼠产生的影响有()
(4)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判断染色体融合是有利变异还是有害变异,并说明理由:()
答 案:(1)基因 (2)染色体 39 (3)胚胎死亡、焦虑、行动迟缓、不能繁殖、繁殖 力下降(答出其中一项即可) (4)观点与理由相符(合理即可) 参考样例: 有害,理由是个体的性状是进化形成的适应性 特征,一旦变异,通常不适应当前的环境; 有利,理由是对种群而言,染色体融合为生物进 化提供原材料,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个别染色 体融合方式可能使个体在新环境中获得生存和 繁殖的优势,利于种群的进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