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生物》4月12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87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生物》4月12日专为备考2025年生物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成熟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相邻凹陷的细胞膜在深部融合,使巨核细胞的一部分脱离,形成数量众多的血小板。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

    A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D分隔细胞内外环境

  • 2. 某DNA片段一条链上的碱基序列为5’-GAATTC-3',则其互补链的碱基序列是()  

    A5'-CUUAAG-3’

    B3'-CTTAAG-5’

    C5'-CTTGAA-3'

    D3'-CAATTG-5

  • 1. 结合本文信息分析,以下过程合理的是()。  

    A大肠杆菌通过ABC外向转运蛋白分泌蛋白质

    B植物细胞通过ABC内向转运蛋白吸收

    C动物细胞通过ABC内向转运蛋白吸收氨基酸

    D动物细胞通过ABC外向转运蛋白排出Cl-

  • 2. 以下属于脐带血中有功能造血干细胞的特点的是()(填字母)。  

    A表现出较强的细胞分裂能力

    B细胞呼吸相关酶的含量增加

    C细胞抗自由基氧化能力增强

    D增加单位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

  • 1. 酸菜是利用乳酸菌发酵得到的一种传统食品。自然发酵条件下,杂菌较多,酸菜品质变动较大。为了提高酸菜的品质及稳定性,研究者在自然发酵条件下添加一定量的干酪乳酸菌进行酸菜发酵(即人工发酵),并将这两种发酵方法进行比较。请回答问题: (1)酸菜发酵过程中,需保持()(填“有氧”或“无氧”)条件,白菜中的糖类物质在乳酸菌所产酶的作用下,可被分解为()和[H],再转化为乳酸。 (2)酸度和亚硝酸盐含量是评价酸菜品质的重要指标。研究者检测两种发酵方法的pH和亚硝酸盐含量,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①据图1可知,发酵初期,人工发酵的pH比自然发酵的下降更(),原因是()。 ②某些杂菌会产生亚硝酸盐。综合图1、图2分析,人工发酵中亚硝酸盐含量未出现明显峰值,其主要原因是发酵初期形成的()环境抑制了杂菌生长。 ③食品安全标准规定,酱腌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不超过20mg/kg。据此,食用自然发酵酸菜的安全时间为()天及之后,而人工发酵酸菜不受发酵天数限制。 (3)除酸度、亚硝酸盐含量外,评价酸菜品质的指标还有()。  
  • 2. (1)脐带血中的干细胞能分化为神经细胞、肝脏细胞等各种细胞,体现了细胞的();但分化成的各种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很大差异,这是不同细胞中基因()的结果。 (2)请结合文章说明,NOV的作用是()。 (4)部分父母会为新生儿储存脐带血,原因是()。  
  • 1. 细胞可以分泌物质,也可以分泌囊泡。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囊泡,大小一般为30~100nm,其结构如下图。它可在细胞间往来穿梭进行信息传递。 请回答问题: (1)细胞内的囊泡以()方式被分泌到细胞外成为外泌体。 (2)外泌体膜和细胞膜的结构均以()作为基本支架。 (3)外泌体可通过其膜上的()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也可以利用膜的()性与靶细胞膜融合,将其携带的microRNA等物质释放到靶细胞内。 (4)microRNA与靶细胞内相应基因转录形成的()结合,使转录产物无法发挥作用,影响基因的(),进而调控靶细胞的生命活动。
  • 2. 色素缺失会严重影响叶绿体的功能,造成玉米减产。科研人员诱变得到叶色突变体玉米,并检测突变体与野生型玉米叶片中的色素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请回答问题: (1)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相比,叶色突变体色素含量均降低,其中()的含量变化最大。 (2)结合图2分析,叶色突变体色素含量降低会影响光反应,使光反应产物[①]()和NADPH减少,导致叶绿体()中进行的暗反应减弱,合成的[②]()减少,使玉米产量降低。 (3)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分析,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叶色突变体的叶肉细胞,其叶绿体可能出现()等变化,从而导致色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 1. 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的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在红细胞中增殖,导致红细胞被破坏。患者表现为贫血、脾肿大、消化系统炎症、支气管炎及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疟疾发病率较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也较高。该突变基因引起血红蛋白β链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当血液中氧浓度低于正常值时,红细胞由两面凹的圆盘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容易破裂引起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当突变基因纯合时会导致镰状细胞贫血,而杂合子则没有严重的临床症状。 为什么疟疾流行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较高?1949年,英国医生安东尼·艾利森推测杂合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疟疾,并调查了某热带地区290位儿童的疟疾发病率,结果如下表。 在另一项针对成年男性的实验中,30位参与者自愿让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咬。结果发现,15位无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有14位患疟疾;15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仅有2位患疟疾。 上述事实或许可以解释:尽管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会因贫血患者的死亡而逐渐下降,但在疟疾高发区仍有较高的频率。 (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诱发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因素。 (2)概括上文中“某热带地区儿童疟疾发病率”的调查结果:() (3)疟疾流行区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高,请从进化的角度阐明原因:() (4)以上实例说明,基因突变是有害还是有利,与()有关。  
  • 2. 请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在生命起源之初,地球上可能存在一个RNA世界。在原始生命中,RNA既承担着遗传信息载体的功能,又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 现有很多证据支持“RNA世界论”的观点。例如,RNA能自我复制,满足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的要求;RNA既可作为核糖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作为DNA与蛋白质之间的信息纽带;科学家在原生动物四膜虫等生物中发现了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后,又陆续发现在蛋白质合成过程和mRNA的加工过程中均有核酶参与。 蛋白质有更复杂的氨基酸序列,更多样的空间结构,催化特定的底物发生化学反应,而RNA在催化反应的多样性及效率上均不如蛋白质。所以,RNA的催化功能逐渐被蛋白质代替。 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突变。RNA还能发生自身催化的水解反应,不易产生更长的多核苷酸链,携带的遗传信息量有限。所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逐渐被DNA代替。现今的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为遗传物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DNA不含碱基U。研究发现,碱基C容易自发脱氨基而转变为U,若DNA含碱基U,与DNA复制相关的“修复系统”就无法区分并切除突变而来的U,导致DNA携带遗传信息的准确性降低。 地球生命共同传承着几十亿年来原始RNA演绎的生命之树,生命演化之初的RNA世界已转变为当今由RNA、D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生命世界。 (1)核酶的化学本质是() (2)RNA病毒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的排列顺序中。 (3)在“RNA世界”以后的亿万年进化过程中,RNA作为()的功能分别被蛋白质和DNA代替。 (4)在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是:与RNA相比,DNA分子() a.结构简单b.碱基种类多c.结构相对稳定d.复制的准确性高 (5)有人认为“生命都是一家”。结合上文,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