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生物》4月24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52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生物》4月24日专为备考2025年生物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关于基因库的描述,错误的是()  

    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

    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 2. 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A核膜、核仁消失

    B形成纺锤体

    C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

    D着丝粒分裂

  • 1.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基因剂量补偿效应的有()(多选)。  

    A雄性果蝇X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录量加倍

    B四倍体番茄的维生素C含量比二倍体的几乎增加一倍

    C雌性秀丽隐杆线虫每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录量减半

  • 2. 结合本文信息分析,以下过程合理的是()。  

    A大肠杆菌通过ABC外向转运蛋白分泌蛋白质

    B植物细胞通过ABC内向转运蛋白吸收

    C动物细胞通过ABC内向转运蛋白吸收氨基酸

    D动物细胞通过ABC外向转运蛋白排出Cl-

  • 1. 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下图左侧为果蝇体细胞内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右侧是X、Y染色体放大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所示果蝇的性别是(),该细胞中有()对同源染色体,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运用()法(研究方法),将白眼基因与图中()染色体联系起来,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若一对等位基因(A、a)位于1、2号染色体上,则这个群体中关于该等位基因有()种基因型;若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上,则这个群体中雄性个体关于该等位基因有()种基因型。 (3)若B、b仅位于X染色体上,分别控制果蝇眼睛的红色和白色,A、a分别控制果蝇翅的长翅和短翅,则短翅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其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是(),在产生配子时,遵循的遗传规律是()。  
  • 2. 辣椒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果实颜色丰富多彩。科研人员用红色野生型线辣椒与黄色突变体进行果实颜色遗传规律的研究,杂交过程及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结果推断,线辣椒果实颜色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定律,其中()色为显性性状。 (2)将F1与亲本中的()(填“红色”或“黄色”)线辣椒杂交,若后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比,说明F1是杂合子。 (3)在F2的红色线辣椒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4)细胞代谢过程容易产生自由基,会()细胞内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研究证实:辣椒果实中的色素对这些生物分子具有保护作用。  
  • 1. 下图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示意图。字母A~D表示化学物质,数字①、②表示过程。 (1)①所示过程以()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作为原料合成B,催化此过程的酶是() (2)②所示过程中,[C]()识别B的序列,按B携带的信息合成具有一定()序列的D。
  • 2. 高温强光会严重影响草莓幼苗的生长和发育。科研人员探究壳聚糖如何缓解高温强光对草莓产量的影响。 (1)草莓的叶肉细胞中,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的()薄膜上,其捕获的光能可转化为有机物中的() (2)在自然条件和高温强光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壳聚糖溶液处理草莓,结果如下图。 据图可知,高温强光使草莓的叶绿素含量(),喷施壳聚糖后得到缓解,其中喷施 ()mg·kg-1壳聚糖缓解效果更好。 (3)研究发现,壳聚糖处理后草莓叶片的气孔开放程度增加,促进()进入叶肉细胞参与光合作用。 (4)综合上述研究,壳聚糖能有效缓解高温强光对草莓产量的影响,原因可能是:一方面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反应;另一方面()从而促进有机物的合成。
  • 1. 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的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在红细胞中增殖,导致红细胞被破坏。患者表现为贫血、脾肿大、消化系统炎症、支气管炎及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疟疾发病率较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也较高。该突变基因引起血红蛋白β链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当血液中氧浓度低于正常值时,红细胞由两面凹的圆盘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容易破裂引起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当突变基因纯合时会导致镰状细胞贫血,而杂合子则没有严重的临床症状。 为什么疟疾流行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较高?1949年,英国医生安东尼·艾利森推测杂合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疟疾,并调查了某热带地区290位儿童的疟疾发病率,结果如下表。 在另一项针对成年男性的实验中,30位参与者自愿让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咬。结果发现,15位无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有14位患疟疾;15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仅有2位患疟疾。 上述事实或许可以解释:尽管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会因贫血患者的死亡而逐渐下降,但在疟疾高发区仍有较高的频率。 (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诱发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因素。 (2)概括上文中“某热带地区儿童疟疾发病率”的调查结果:() (3)疟疾流行区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高,请从进化的角度阐明原因:() (4)以上实例说明,基因突变是有害还是有利,与()有关。  
  • 2. 学习以下材料,请回答(1)~(4)题。 染色体融合与物种演化 在生物演化历程中,啮齿类动物大约经过100万年才会出现3.2~3.5次染色体融合。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的人工染色体融合。他们将小鼠(2n=40)胚胎干细胞中一条4号染色体和一条5号染色体首尾相连(如图a),获得了Chr4+5的胚胎干细胞。他们还通过不同方式连接细胞中的1号染色体和2号染色体(如图b),分别获得了Chrl+2和Chr2+1的胚胎干细胞。 利用不同的胚胎干细胞最终培育出113个Chr4+5胚胎、355个Chrl+2胚胎以及365个Chr2+1胚胎,将这些胚胎分别转移到代孕鼠子宫内。其中Chr2+1胚胎寿命均不足12.5天,无法发育成小鼠,Chr1+2和Chr4+5的胚胎均能发育成小鼠。研究发现,8周龄的Chr1+2小鼠比野生型焦虑且行动迟缓,而Chr4+5小鼠的表现与野生型相似。进一步测试这些小鼠的生殖能力,只有Chr4+5小鼠和野生型交配产生了后代,但生殖成功率明显低于野生型,这反映出染色体融合对新物种的产生可能起重要作用。 尽管本研究对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比较有限,但小鼠出现的异常行为和繁殖力下降等现象,表明染色体融合对动物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提示染色体融合是物种演化的驱动力。 (1)染色体是真核生物()的主要载体。 (2)小鼠的人工染色体融合是可遗传变异来源中的()变异。据文中信息判断, Chr4+5小鼠体细胞中有()条染色体。 (3)依据文中信息,染色体融合对小鼠产生的影响有() (4)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判断染色体融合是有利变异还是有害变异,并说明理由:()